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日前,济南七中英语教研组组织开展的高二年级英文诗歌翻译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由青年教师组成的英语组学科学生活动开发小组集体研讨,选取了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和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做最好的自己》)两篇英文诗歌名篇。经过自主报名、班级预赛与任课教师推选,共有48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决赛。在决赛现场,陈晴晴老师面向全体参赛同学就中文诗歌和英文诗歌的异同、英文诗歌的特点、韵律修辞与中英翻译技巧做了简要介绍指导。 

在一个小时的比赛过程中,各班参赛选手明确分工,通力合作,竭尽所能呈现出不同风格的优秀翻译作品。最终,高二15班、16班、7班、8班、 6班、13班、2班、4班获得一等奖;高二1班、3班、10班、5班、9班、11班、12班、14班获得二等奖。 

学科活动丰富了校园学习形式,也让教育自然发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The Road not Taken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人们的选择往往不假思索,或者会轻易地选择那表面上“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然而很可能由于这漫不经心的行动而决定了今后一生的道路。学生在阅读与翻译过程中亲身感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言写下诗人所思所想,也是写下了自己面对抉择时的所思所想。


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的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这首诗用词简单,但内蕴匪浅。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告诉我们,不要模仿别人,要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适合的道路,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不傲不馁,不卑不亢。整首诗散发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催人奋进,感染着参赛的同学们。令人欣喜的是,参赛的学生在学习了解了中英文诗歌的异同后,展现出了风格迥异的优秀译作。


济南七中英语组一向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素养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
本次活动以诗歌翻译为载体,拓展学生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汉语言与英语语言不同的文字构成体系和不同的语言文化魅力,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均有所提升。
供稿:陈晴晴 王盈 初审:王盈 复审:孙志鹏 终审:杜新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