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济南七中高一地理备课组在充分研判学情的基础上,遵循地理教学“生活化”“问题化”的基本理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精心设计符合高一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作业,真正做到减负提质,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有滋有味。
地理课堂问题化,地理问题生活化 纲举而目自张。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课标要求的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确定了“落实为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问题式教学,以贴近生活实际、有时效性和进阶性的问题串联整个课堂,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在开学第一课上,张现瑶老师通过“描述济南七中的位置”“介绍济南七中的空间结构”等问题,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渗透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在讲授《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一节时,他以学生刚刚经历的“初冬雷雨”现象作为导入情境,设置进阶性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了相应知识,提升了思维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和“小先生”制 为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一地理备课组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在课时充裕、教师精心安排和指导的前提下,效仿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让学生也当一回小老师。王晓明老师在讲授《地球的演化过程》一节时,课前进行细致安排,指导学生分组自主预习,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制作课件。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仅进行补充和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能转化显实效,实践作业绽异彩 地理实践作业根源于课程标准,立足于教材,切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学以来,高一地理备课组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强化教师职责,强调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刘曰庆老师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在教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深化区域认知,实现知能转化。 张现瑶老师则充分依托教学内容,筛选并归纳教材中可以用于实践操作的要点,采用地理实验这一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典型方式,创新作业形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布置相应的地理实验作业。学生课下分组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流程,拍摄剪辑实验视频,在实践中强化了认知,锻炼了能力。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要求下的地理课堂注重教学模式的完善与丰富;“双减”政策倡导高效、具有启发性和实践能力的作业。济南七中高一地理备课组将深入落实“减负增效”,持续对“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做出实质性的探索与实践。
供稿:张现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