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兰笔名兰馨,出身山东淄川书香门第,先祖高如登,明万历神宗钦赐祠堂,并御书匾额《一代伟人》,其子四人同中进士,其曾孙高珩字念东,号紫霞道人为聊斋首序者。高庆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作家协会会员,及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兰馨诗集》,诗魂上部《诗在史中流》及诗魂下部《诗在画中流》。其作品:《六州歌头·汶川大地震感情肺腑》。获人民网汶川大地震征文奖。
“深谷藏幽兰,远世谁怜馨。”这是高庆兰自题小诗。作者将自己的笔名“兰馨”巧妙的嵌在了诗中。小诗仅十个字,一株藏于深谷,远离尘世馨香沁人,超凡脱俗的幽兰即跃然纸上。
开头的“深”字营造出幽兰所在山谷的景象,诗中没用一个山字,却使山之高大,谷之幽深描写的诗情画意。随后的“藏”字,既解了山谷之兰何以“幽”—“藏”于深谷,生于闹市、置身大庭之兰是无缘“幽兰”之谓的,深与幽是环境的铺衬,“藏”字又为下句中的“怜”字埋下伏笔。
第二句的“远”字一下子拉开了山谷与闹市的距离。“远世”,远离尘世,这既是地理的距离,也是心理的距离。陶渊明曰:“心远地自偏”是也。这里“远”与“怜”则是心境的臆造。一个“怜”字也暗含了远离人世,无人赏识的自我调侃。
地理的距离是高庆兰前半生的写照。作者自幼受先辈熏陶以及塾师教授,很早即作文赋诗。多毁于战乱。解放后虽笔耕不辍,然“文革”中其夫遭诬陷被关押批斗,为避祸将其作品付之一炬。坎坷的经历让作者淡泊世俗,以“远世”之“深谷幽兰”自况。
而心理的距离则是高庆兰的自我选择,是其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心态。尽管由于种种外因曾经被迫远离世间,不为人识、不为人怜,但既是兰,就不会因境遇崎岖而止其馨。正如杨炯的《幽兰赋》所言“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改革开放后,作者重操纸笔。观光游历、会朋访友、家国大事、世间悲喜,必诉诸笔端,或凝为诗,或化为文。迄今已有三册刊行。若不是作者的自我选择,或者说自我放逐,哪能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理距离呢,处于凡俗之中,又超拔于凡俗之外,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某年春游,满园牡丹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于是她命题做牡丹诗,要求诗中不能带牡丹二字,奉命勉强作了一首:“明媚娇艳独占春,胭脂晶莹似泪痕,莫非不忘长安恨,偏向人间送芳芬。”(长安恨:借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之典)。看后她说:“人活在世上,不能总是恨,要大度,要学会宽厚包容,忘掉过去向前看”。随即提笔写道:“东风拂去泪痕,娇艳妩媚动人,长安遗恨终消,落阳红处绝伦”。(洛阳谐音,此诗收录高庆兰作品《诗在画中流》)。作者的气度风范,令人感佩之至。正是这种境界,反而让人更加怜爱那株藏于深谷之幽兰。“怜”字是“怜惜”之意。其实古诗词中早有“天意怜幽草”那样的佳句了。
“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作为后辈,既生于兰,长于兰,自当有兰之心、兰之志、兰之骨、兰之气。身居形而下之壤,心在形而上之天,最起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此积跬步而千里,方可渐臻深谷幽兰,忘我无我以至物我两忘之胜境。
【注】本文作者系高庆兰之女 蒲先娜 老三届毕业生(老高一) |